食客聚會 - 喬治亞來的人客

{ Posted on 23:25 by Kyle Chen }


既收集到從加州來的朋友之後
終於又收集到從南邊喬治亞州的食客啦~
如果說把收集完美國50州的食客
好像是有點太誇張了
不過當個目標也不錯~

我也好久沒有這樣張羅一頓晚餐了
蒜泥白肉
可樂豆腐+菜頭
滷肉+蛋+香菇
白菜滷
麻婆豆腐
燙地瓜葉



飯後水果 - 柳丁.哈蜜瓜.櫻桃


這次來吃飯的有紐約代表 Ethan與Liz


還有喬治亞代表(左起) - David. 羊婷跟婷婷
他們三個現在都在喬治亞州的一個小鎮Savannah念書
是間叫SCAD(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設計學校
在美國還滿有名氣的
上次不知道誰還跟我說
SCAD的interior design全美還排第四

我家的餐桌
誠然已經是我認識朋友
也是朋友認識我的最佳平台
反正交朋友一直就是我的嗜好
不知道哪時, 燒飯煮菜也成了我的嗜好之一
所以
想來吃我的飯,又想來跟我交個朋友的
歡迎跟我連絡呀~

2008年的最後一天
許多人早早就跑去時代廣場等跨年了
只是今年的最後一天
天氣實在是個糟
戶外溫度都已經到零下了
更可怕的是一想到從下午四.五點封街之後
要在那個地方枯等上近8小時
天呀~那真是一場惡夢

所以, 何不就待在家裡煮幾道菜
找人來家裡吃個飯
在電視機前面看直播跨年 (繼續閱讀...)

去Bronx Zoo - 請慎選天氣

{ Posted on 21:58 by Kyle Chen }


找了一個大晴天去布朗斯動物園
第一次去動物園...好像是很小的時候去台北的木柵動物園
後來是在國小的時候去日本東京的上野動物園
去年的冬天去了Central Park裡的小動物園
Bronx這個
跟之前去的比起來
明顯的是大上許多
只是, 去的這天, 天氣不是太好
氣溫差不多是在攝式0度左右
對紐約的冬天來說, 並不是很冷
不過要在這樣的氣溫下在空曠的戶外走上幾個小時
還真是怪折騰人的~





這種時候, 也只有披著熊皮大衣的棕熊跟北極熊有辦法在外面晃
不過怎麼都只有一隻呢?
只有一隻會很無聊耶~~
不給個玩伴, 好歹也給個玩具嘛~



"我是海獅"
旁邊竟然有小朋友說我是海獺....><



幾個月前才來動物園報到的小海獅
真的是超可愛的~
本來都一直待在石頭上曬太陽
後來為了撿掉到水裡的小樹枝, 噗嗵一聲跳到水裡
看來海獅會游泳應該是天生的



外面真的好冷
一起去的婷婷都快凍僵了
一路跟我們走了大半天
也真是太為難她了~



還好還有幾個展館是室內的
不然這麼冷, 身體真的是會吃不消
大概是因為電影動畫的關係
還開了一個"馬達加斯加"館
對那部片有興趣的,可以去瞧瞧

後記 :

冬天要去Bronz Zoo看北極熊的人
有幾點倒是下次可以注意的
1.挑個好天氣
2.帶個兩壺熱水或是熱的飲料
3.穿雙好走的鞋(會一直走路)
4.自備個午餐
5.星期三門票可以用donate的(只有星期三)

交通:
住manhattan的就做subway
2或5往bronx坐到Bronx Zoo East站

住Queens的人, 從flushing去比較方便
就在地鐵站出來, macy's前面搭Q44
一路坐到最後一站就是動物園

去Bronx Zoo, 除了北極熊之外
還有很多其他很有趣的新奇動物
個人推薦兩棲類館跟猴子館
有時間的話, 大家可以去走走 (繼續閱讀...)

溜冰!!! 好玩在哪?

{ Posted on 03:08 by Kyle Chen }


溜冰
誠然就是個冬天的戶外活動
在台灣因為天氣的關係
不太可能有機會像這樣在戶外溜冰
也就造就了所謂在室內的冰宮
也大概是因為都在室內~總給人一種陰暗的感覺

不過在紐約可就不是這樣了
一到冬天, 常常看到的都是一家人或是朋友成群的一起去溜冰
最有名的地點當屬位在42街.6大道的"Bryant Park"
不管是來逛小攤販.看人溜冰.自己來溜,還是只是想找個地方悠閒的看本書,喝個下午茶
每天都吸引了一海票人前來
對溜冰的人來說
最吸引人的應該是這裡免入場費吧~(自備鞋子的話)
租鞋子好像也只要10塊的樣子
這年頭, 還是便宜最吸引人了~



到底溜冰好玩在哪呢?
就一直在那個圍起來的空間裡溜過來溜過去
人稍微多一點,光顧著不要撞到人就夠忙的了
也不太可能讓你在裡面玩什麼花式
也許下次有人約的話,可以去試試吧
趁自己還對體能跟平衡感還有點自信的時候 (繼續閱讀...)

洛克斐勒的聖誕樹 - Ver.2009

{ Posted on 02:54 by Kyle Chen }


聖誕節幾乎所有的店家都是休息的
不過在洛克斐勒中心前的廣場
依然是聚集了滿滿的人潮
為的是來看那棵不知又從哪州給"策"來的大聖誕樹
上面放了一顆Swarovski提供的水晶大星星
反正就是打打廣告



去年來的時候剛好下了雨, 所以沒什麼人
今年天氣還不錯
結果當然就是一個字.......擠



洛克斐勒中心前的溜冰場
有人跟我說, 是只開放給公司的員工跟附近社區居民的
一般人是沒辦法進去溜的
是這樣嗎? 算了~反正我也沒在溜



比起放了一堆LED的聖誕樹
旁邊第五大道建築立面上的燈光裝飾似乎是更有趣一點
在特定的時間還會有動態的變化
(雖然就只是開開關關而已......)
今年帶了婷婷一起去看
不過她不太喜歡跟人家擠
下次找人少一點的地方囉~ (繼續閱讀...)

聖誕快樂+新年好

{ Posted on 19:54 by Kyle Chen }
Tags :


如果沒有跟郵差結怨的話
大家應該都已經收到我寄的卡片了
今年學期末著實是非常忙錄
要抽時間寫張卡片都很勉強
不過我還是盡力在聖誕節前把卡片寫好丟進我家外面的郵筒裡
雖然明知道附在我卡片裡的祝福
沒辦法能在聖誕節前準時送到大家的手中
還請大家見諒~

今年跟去年差不多
也寄出了60多張卡片
沒有收到卡片的朋友
並不是我已經忘了你們
就請你當作是不小心被你家鄰居給拿走了吧~

來美國之後發現
一年中也就只有這麼一段時間會動筆寫中文字
今年忘掉的字,似乎又比昨天來得多了
在想, 是不是應該也來寫個生日卡什麼的
不然到時回台灣
連字都不會寫了怎麼得了

總之~
希望大家都能有個愉快的聖誕節
明年也會是比今年更好的一年
有收到我卡片的人
卡片要收好呀~
集滿十張來找我換獎品
這話可是我說的~ (繼續閱讀...)

食客聚會 - 大廚換人做

{ Posted on 23:07 by Kyle Chen }


過了非常忙碌的一個學期
又要做設計.又要寫論文還一邊要上班
著實是有點忙不過來
光看我一整個學期都沒有找食客來家裡吃飯就看得出來
學期結束之後
終於可以好好弄幾道菜吃頓晚飯
不過說真的
桌上六道菜
滷雞翅跟雞心.炒四季豆.馬鈴薯燉肉.....都不是我做的
後面那碗糖醋雞......是中午吃剩包回來的
剩下那兩盤才是我自己煮的
麻婆豆腐......被說太乾,不夠稠
涼拌沙拉蝦......下次應該是要先剝好殼,方便大家吃



她才是今天的大廚 - 婷婷
吃完飯之後
有人對我因期末過於忙碌而缺乏清理的爐台表示不滿
所以就順手開始刷起爐子
刷完之後,爐子像是剛買回來的一樣
我真的沒有逼她喔
請大家不要誤會~~ (繼續閱讀...)

MFA寫論文 - Skin of Light

{ Posted on 12:00 by Kyle Chen }
Tags :


是的~念的雖然是Master of Fine Arts(MFA)
不過寫論文還是規劃在課程內的
聽說是這幾年才加進來的
一開始知道要寫論文還真的滿失ㄘㄨㄚ\的
雖然比起其他program
動不動寫個論文就要上百頁
我們lighting只要求20個page(純文字)
感覺是好很多
不過之前在台灣連個正式一點的paper也沒寫過
不要說是二十頁,就算是十二頁也沒寫過

寫作文一直就不是我的專長之一
更何況是用英文寫
而且之前在台灣寫報告什麼的
也很少真的花時間跟精力在做research的
大多是網路上找找資料
結合手邊超有限的內容
一份報告就這樣交出去了
可是這種方式在這裡可是完全行不通的
這裡寫什麼東西都要引經據典
而且都要列出出處
連要怎麼列都有特定的格式要遵守

不過還好學校有安排一門課協助寫論文的課
任課的老師很優秀
重點不只是她很清楚我們可能遇到的問題
而是她很關心學生
寫了一個學期, 我竟然光文字就寫了33頁
加上圖片跟附錄也有厚厚一疊60頁
自己看了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不過也因為這門課
我才學會要怎麼做research

Skin of Light(光的皮層)是我的論文標題
主要的論點是說我認為建築照明中的facade lighting
也就是立面照明,應該要考量到當地的都市紋理
換句話說就是用lighting design去對應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文.社會現象...等等
而這樣的lighting design就會在建築的外部空間形成所謂光的皮層
藉由操作這個光的皮層,我們就能達到重整夜間街景的目的
30幾頁的本文實在太長啦~
所以就放個摘要...只是也有點長就是了
有興趣的人就自己看囉~

Skin of Light: a tool to reorganize the nocturnal street image

The city we live in is constantly changing its appearance, as some people use the term “identity”, the street we just walked by is altering itself as well. Treading on the heels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is the rapid centralization of population emerging in the cities. Thoug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irst turned up in British, its influence subsequently spread across Atlantic Ocean and arrived at the North America. Corresponding to the growing population and its need for the dwellings and working place, cities have been prompt to grow and change their appearance. New York City is a perfect example for this transition. 200 years ago, residents there only built low-scale houses, partially due to the social status as an agricultural community and the low building technology. Over time, these buildings were replaced by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office blocks. Then nowadays in 2008, there are over 5,500 high-rise building all over the city. The time has proclaimed that architecture is going to embody the dream of the Tower of Babel and so is the lighting in the city now standing on a novel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lso articulates the transition of lighting conditions in urban streets. In terms of more and more high-rise buildings, it means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amount of light coming into the streets. No matter it is yellowish light leaking out from a restaurant window near the sidewalk or a commercial signage on the second floor glowing with its neon bulb or even a media façade that is playing commercial films going from bottom to top of a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 all the light from these vertical architectural facades alters the lighting condition in the streets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the street nightscape. In “Letter to Aldo Rossi”, Andrew MacNair brought out the idea of “Seven Skins of Architecture” which orga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s. In between the fourth and fifth skin—which indicates the skin of outside surfaces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skin of the collective surfaces of all outsides of building including the sidewalks, ground, gardens, street— I am proposing there is another skin which I call it “ Skin of light” which will make the system more complete. And this skin will be serving as a catalyst for dematerializ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façade, reversing the impression of the buildings and reforming a novel nocturnal street image. In addition—also most important of all—by designing this skin along a street, it can serve as a navigator of renewal and engage the surrounding streets and the community.

In the 1920s, the German architect Hugo Haring predicted that the “nocturnal face” of architecture would be soo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diurnal face.” 60 years later in Japan, lighting designer Kaoru Mende and architect Toyo Ito created “Tower of Winds” in Yokohama, Japan to demonstrate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to turn an inert building façade into an alluring beauty though light. During the day the Tower of Winds stands as a 70-foot tall opaque object enclosed itself with aluminum cladding. At night the lights and reflective surfaces dance to the music (and noise) of the city, computer-controls reacting to both artificial and natural forces: ambient sounds, wind forces, time of day and season, and give it various appearances. Without physically deconstructing the building, they successfully used light to dematerialize the architectural façade; soon their work became a nocturnal landmark and reversed the street image. With this paper, I will use several case stud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demonstrate through what I named as “Skin of Light”, we are establishing a new relationship among the buildings, streets and humans. With careful programming and control, light coming out from the vertical façade of architecture will become a useful tool to create the street images and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繼續閱讀...)

LTG Studio III - A Design for A Park (part.2)

{ Posted on 11:53 by Kyle Chen }
做完上個小公園之後
換了一個大一點的公園
位在Brooklyn面向Manhattan的東河邊
長條型的基地是原本Domino製糖工廠的裝卸貨的碼頭甲板
說小也不小, 橫跨了五個blocks
不過這次依然是做landscape lighting

說真的, 我對landscape design真的沒什麼功力可言
要說什麼了不起的設計概念, 我沒有
只是想說能用多一點的綠的元素跟曲線
還有soft一點的鋪面材質, 像是木屑.木頭跟草坪
來balance建築群的生硬感

平面圖(白天) -
重點是要形成一個界於水跟建築之間的一個公園綠帶


平面圖(夜晚) -
原則就是把給走道跟河岸邊照亮


中央區平面圖(白天) -
從河岸邊往內推出三個層次的活動
河岸步道(standing)->長椅休憩(sitting)->草坪(lying down)


中央區平面圖(夜晚) -
用步道上的光將人引導到河岸邊
讓相對黑暗的中央草坪保有較私密的活動


街道入口Rendering(白天) -
夾在老建築與新建築之間的入口


街道入口Rendering(夜晚) -
刻意壓暗的入口,讓往來的人車都能感染到較安靜的氛圍


草坪望向河對岸Rendering(白天) -
盡可能在白天提供使用者最大的使用自由度與河岸視野


草坪望向河對岸Rendering(夜晚) -
從長椅下溢出的光, 提供夜晚的視覺焦點


評圖開始的前 -
中午12點開始的評圖
我又是排第一個上, 為什麼又是第一個呢?
答案很簡單, 因為其他人都還沒做完
反正我從大學就一直是靠效率高速度快跟完整度在打天下
只是開始前10分鐘,評圖的只來了兩個,學生也只來了不到1/3
在台灣我念成大四年內, 是從來都沒見過的場面


評圖開始了就是結束 -
等到12點都過了半個多小時了
studio三個帶設計的老師中的最後一個終於是姍姍來遲
(虧她之前還因為大家草評遲到,當堂念了半小時,
結果這次大家等她一個, 遲到連個道歉或是解釋也沒有)
不過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還在努力做最後掙扎也是事實

只是不得不說
這次的評圖不知道是哪個人想的評圖法
要圖貼在對向兩側的人都先解說完再兩個人的東西一起評
其結果就是我第一個講完,評圖的人聽完
換對面的第二個講,大家就都把椅子翻了180度朝向另外一邊
第二個講完,大家就很習慣性的把焦點都放在他的作品上
也才出現了照片中, 大家在評我的作品的時候
感覺都坐得很不舒服

你問我說這學期做landscape lighting學到什麼?
我是認識了很多樹種啦, 鋪面材料,景觀元素的
不過我花了一個學期
我倒有點搞不清楚我是在學景觀還是學燈光了
算了, 我想學校每年都在改課程內容
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吧~ (繼續閱讀...)